医 生 微 坛
开篇语
鉴于医学飞速的发展,设此专题,切磋交流,共同进步;又于人们对医务人员的种种误解,特开此专题,和谐医患;医者心,亦凡人,设此专题,为医者排解心绪,更好的服务大家。
时代在发展,信息化、网络化不断刷新人们的生活领域,卫生行业也不例外,互联网在不断渗透进我们的生活,医疗方式、医患交流等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。
随着新兴媒体微信、微博等的普遍,医患交流的媒介、患者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多;新的医疗方式移动化医疗、线上加线下等,越多的诉求方式、手段,对医生权威有了更多的挑战。现实中存在看病难、看病贵等难题,有人认为,互联网+医疗有望从根本上改善这一医疗生态。具体来讲,互联网将优化传统的医疗模式,为患者提供一条龙的健康管理服务。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中,患者普遍存在事前缺乏预防,事中体验差,事后无服务的现象。而通过互联网医疗,患者有望从移动医疗数据端监测自身健康数据,做好事前防范;在诊疗服务中,依靠移动医疗实现网上挂号、询诊、购买、支付,节约时间和经济成本,提升事中体验;并依靠互联网在事后与医生沟通。“互联网+医疗”可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,提高了效率,减少了资源浪费,优化用户体验,同时也增强了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。同时,患者大量“轻问诊”、“重复配药”等简单需求在手指轻划间即可获得满足,避免了耗时耗力的排队、无效就诊等不必要的麻烦。在此,大家了解医学发展趋势,学习医疗新动态,取之有道,用之有方。
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,带来了更大更多的医疗数据、非医疗数据,大数据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特征,会逐步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。荟萃分析为一种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收集、合并及统计分析的方法。这种方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———“循证医学”。这样新的技术和手段,为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天地。借此平台,医务人员互相学习、交流医学前沿、#、新手段,提高自身医务素质。
肿瘤患者过高的期望值,与医疗的不完美型差异,导致医患矛盾上升。而“互联网+医疗”借助移动医疗的平台展示和评价体系,患者可以找到靠谱、满意的医生并建立起长期而深度的联系。“互联网+医疗”,远非字面意义上“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医疗服务”这么简单。“互联网+医疗”经过不太长时间的发展,就已经在改变现有的医疗理念和思维,有望改变现有的医疗模式;未来更可能成为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、甚至安身立业的平台。建此平台,医患互相了解,缓解卫生系统两大主体间的矛盾,和谐卫生医疗环境,创建人文医院、和谐医院、温暖医院。
暂定至此,后续话题会不断更新,也会征询大家的意见,希望大家积极参与,勇于进言,共建我们的平台!
策划人语:医生微坛是专门为医务人员开辟的新栏目,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医学进入移动化医疗模式,医生可以通过网络、App、微信等诸多形式,在线上线下为患者提供更为开放式、精准性的医疗服务和健康咨询。《院报》作为医院的自媒体,特为医务人员开辟医生微坛,大家可以在此畅所欲言,谈学科、谈发展、谈观点、谈想法、谈如何适应新的医疗模式,重点突出“微”,见微知著,以小见大,给每一位医务人员提供说话的机会、平台,互相切磋,交流分享。
希望有思想有见识有作为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发声,我们诚挚为大家建好此平台,为医院的发展、为研究型医院的创建,为重塑“爱医院,树正气”的核心价值观,充分发挥潜力,希望大家积极踊跃参与,与文化宣传部联系!
本期特邀院所一批年轻有为的人才骨干,他们利用下班休息时间,接受我们的采访,支持本栏目,畅谈新思想、新理论、我们在此表示感谢!现在,让我们拉近镜头,近距离对话他们,了解工作思想状态,关爱关心职工健康,了解心系院所发展的肿瘤医院人的大梦想“小”理想!
卫江华,男,中共党员,骨与软组织肿瘤科,副主任医师,曾获山西省五四青年奖章。从事骨科临床工作20年,擅长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,四肢骨肿瘤的切除与重建,骨肉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,尤其骨肉瘤肺转移后的综合治疗,以及晚期癌症骨转移后的微创治疗。发表论文十余篇,被SCI收录一篇。
人生格言:凡为医之道,必先正己,然后正人。
人才培养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,需要注重每个细节,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人才就会出现断层。首先,人才培养重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。我们需要培养专业性强、积极性高、人格魅力、影响力皆具备的学科带头人。目前,医院已设立手术风险基金,这有助于学科带头人放开手脚,紧跟前沿,研究#、新动态;学科带头人应更多精力投入学科建设,构建专业发展框架,制定学科发展方向,做一些开创性、标志性手术,做团队领路人。其次,人才培养重在多方面鼓励学科中坚力量的进步。他们承上启下,责任重大。他们付出多、有闯劲,所以需要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,更广阔的平台,去实现抱负理想;同时需要配合学科带头人,也需要给新生力量做好表率。最后,培养人才不可忽视新人的教育。新人的培养事关传承,新人跟不上,不但会影响学科带头人和中坚力量的精力分配,而且不利于医院的整体发展。所以向研究型医院转变,研究和教学须协同发展。
赵晓军,男,中共党员,硕士,副主任医师,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,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20年,擅长颅内肿瘤、椎管肿瘤的手术及综合治疗。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会专业委员,山西省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协会常务委员,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会员,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专科会员,中国抗癌协会会员。发表论文十余篇。
人生格言:治疗一患者,结交一朋友。
作为三级甲等医院,我们手术有了数量,但也不能忽视质量;同时,分级诊疗已成趋势,三级医院必将向高难度手术倾斜。那么,有了数量,怎么拿到国际论坛上,和国际接轨?做大容易做精难,怎么把手术做精?手术怎么做,具体的术式、操作等,上升到理论上分析,就有落差!手术出精品,不分重点科室、普通科室,都应该引起重视。知道怎么去做,但为什么这么做?有想法,但怎么付诸行动?摆脱这种医匠多大师少的困境,最重要的是英文交流,其次是多一些引进、培养、交流的机会,诸如参加学术会议回来,大家多做做工作汇报、思想交流、头脑风暴,互相碰撞;最后鼓励大家多创新,接受新的技术、理论等。但与此同时,医务人员需要后备支持,需要医院做大夫的坚强后盾、“娘家人”,让医务人员感受到家的关心关爱!
陈钢,男,副主任医师,硕士,从事胸外科工作20年,从事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,如肺癌切除术,食管癌,贲门癌#术,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等,尤其擅长胸腔镜肺叶切除、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等微创手术。完成院所课题一项,申报卫生厅课题一项,另外与他人共同参与卫生厅课题一项。在#省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。
人生格言:自强自立,开拓创新!做患者的守护天使!
可持续发展,各行各业讲了很多年,社会可持续发展、生态可持续发展、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等。我们讲,一个学科更离不开可持续发展。可持续发展,最重要的就是人才的可持续。人才的可持续,决定着学科走多远!建设好一个学科跟培养一个人一样,不会立竿见影,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。由于学科不同,不能只看到人才梯队的“形”,而忽略了人才梯队的“神”,适合本学科发展的人才梯队,才是#的。人才的引进,培养和储备,不仅仅是考虑年龄、智力、知识、学术学历的配备,更重要的是学科人才的品德、能力、经验等都需要考虑。内外兼修,以德为先。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,领导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很重要,德才兼备,可以更深刻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,并做好科室的团队建设、人才梯队的培养,为学科做好长期规划,为长远发展做打算,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!
吕鹏飞,男,中共党员,外科学硕士,普外一科副主任医师。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20余年,对本专业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熟练的临床技能。擅长腹腔镜胃癌#术,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,胆管癌#术,肝脏肿瘤的规则切除及不规则切除术,腹膜后肿瘤切除术等普外科常见手术。在#省级杂志发表多篇论文。
人生格言:细微显真情,平凡塑仁心。
医生是高风险职业,不只是说医生本身深受医患关系之口实,更是说医生身负重任,心系患者生命安危。尤其是外科医生,毫厘之间的差异,后果不可想象!医务人员需要苦练基本功,这已经深深植入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的脑海。但作为一个学科的中坚力量,要做一个好医生,已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手术刀基本功,更需要学术前沿、先进技术基础上的基本功,诸如微创、移植、生物技术等国内国外先进技术。此种基本功,重要的是需要超前思维,需要学科发展的思想,即大思维大语境,才能紧跟学科前沿,才能熟知基本功的精髓。那么就需要更大的平台,需要更多的进修机会、学术会议交流。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下,机会又少,就更需要会议、进修回来,给大家做个报告,分享学习经验与资源,共同成长,共同进步。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,在医务人员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!
张林浩,男,中共党员,副主任医师,ICU科副主任,外科学硕士。1997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,一直从事临床工作。2008年专门从事重症医学专业,2012年经培训获取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资质。主要从事围术期危重症患者的术前评估术后管理。擅长急性肺栓塞、术后吻合口瘘、重症肺炎、感染性休克、多脏器功能障碍等危重症疾病的诊治。
人生格言:平淡而不平庸,平凡而不平静!
一个人融不进一个团队,是个人问题;多个人融不进一个团队,是团队问题。和谐才能发展起来,合作才能共赢。以前木桶理论很出名,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,只需要有一块足够长的长板,以及一个有“完整的桶”的意识的领军者,就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补齐我们的短板。能装最多的水决定于我们的长板(核心竞争力),而当有了一块长板,同时拥有系统化的思考,围绕这块长板展开布局,就可以使我们成为赢家。医务人员的情商很重要,跟智商是协同发展的过程。和谐的医护关系、医患关系,会给团代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在大谈医患和谐的同时,避免医护脱节,医护之间的学术衔接与沟通也值得关注,不要忽视了医护关系,对医护人员的关爱。团队的和谐,会形成辐射力,带来正能量,给我们以正确的引导。
吴雨雷,男,副主任医师,硕士,从事头颈肿瘤外科专业临床工作19年,掌握和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医疗动态,对头颈部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技能,特别对甲状腺癌、喉癌、鼻腔鼻窦癌、涎腺癌、口腔癌的#术和联合#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在中华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。
人生格言:为医者,需德近佛、才近仙、神近侠,德高艺精敢于担当。
大数据正深刻改变着你和我的未来,马云说,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,移动互联网来了,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,大数据时代来了。我们医院原始数据量大,样本多,有代表性,但如何充分利用此优势,举足轻重!没有放错地方的数据,数据也需要“伯乐”辨识,使其增值。如此庞大的数据无人提炼,临床大夫精力有限,没有时间提炼;病案室录入可能标准不一,检索信息有困难,数据流失,数据意义被打折,失去了本身的作用!另一方面,新媒体时代,互联网推波助澜。患者都在利用网络查询各种信息,那医务人员如何利用网络保存信息、数据,不用去病案室,利用云服务查询所看患者病历,术中术前术后等,学会利用大的平台,资源共享,利用互联网做科研。由此,医院数据的收集,整理,来源和专门的管理人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!另外,对于一些非医疗数据的收集,是否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,提高服务质量,也值得深思!